温州 > 文化 > 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在地铁站拉琴 人生会错过多少美好? 时间:2023-02-24 20:50来源:温网 多年前就读过“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在地铁站拉琴”这个报道, 今天突然想起这个故事,再分享给大家,相信很多人没有看过,如果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感悟,那将是很幸运的事。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悲伤的故事,看过之后使人一阵心寒。这是一项有关感知、品味和优先性的社会实验。 乔舒亚·贝尔隐姓埋名地在地铁站进行演奏这件事是美国《华盛顿邮报》组织的一项关于感知、品味和优先性的社会实验中的一部分。实验的主题是这样的:在一个公共场所、一个不合适的时候,人们会注意到美么?人们会停下来欣赏么?人们会在一个意料不到的地方发现一个天才么? 美国2007年1月12日早上,华盛顿的天气很寒冷,有个男人站在美国华盛顿市朗方广场的地铁站里,开始拉小提琴。打开的琴盒放在他的脚边,里面有几个硬币。显然,这是一位街头卖艺人。在整个实践的45分钟时间里,他演奏了6首德国作曲家巴赫的曲子。这个时候正是上班高峰期,在他演奏的这段时间里,一共有一千多人穿过这个地铁站,大多数人是赶去上班。 3分钟之后,一个中年男子发现有个音乐家在演奏,他放慢了脚步,停了几秒种,然后又匆匆地赶路了。 又过了1分钟,小提琴家收到了第一笔施舍的钱:一位妇女把1美元钱扔进了琴盒,停都没停就继续走了。 几分钟后,有个男子靠在墙边听他拉琴,但该男子看了看手表以后,又继续前进。很显然,他上班要迟到了。 最注意小提琴家的是一个3岁的小男孩。母亲拉着他急匆匆地走,但他停下来注视着小提琴家。最后,母亲用力推着孩子,男孩走开的时候依然不停地回头张望。其他几个孩子也有同样的表现。而他们的家长无一例外地逼着他们继续前进。 在小提琴家演奏的45分钟里,只有6个人停住脚步,并停留一段时间。大约有20个人给了钱,但依然按照他们正常的速度继续前进。 他一共收到了32美元。 当他演奏完毕,安静地离开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没有人喝彩,也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 没有人知道,这个拉琴的男人就是当今世界鼎鼎大名的美国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他使用小提琴是1713斯特拉迪瓦里名琴,价值350万美元,世界上顶级小提琴家用无比珍贵的小提琴,演奏了史上难度最高的小提琴曲。 乔舒亚·贝尔在地铁站里演奏之前两天,他在美国波士顿交响音乐厅举行过一场演奏会,平均票价100美元的门票全部售完。 故事回放全过程的话,这件事情得从2005年开始说起。 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叫做温加尔登(Gene Weingarten),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2005年的一个早上,温加尔登在McPherson Square搭乘地铁前往公司上班的途中,看见一名街头艺人在人行通道里默默地弹电子琴。地铁里人来人往,可是并没有谁注意到这位正在卖力表演的音乐人。此情此景引发了温加尔登对“美”的思考,他对自己说:“我敢打赌,就算马友友(YoYo Ma)本人乔装打扮成街头艺人来这样的地方表演,也无法获得这些凡夫俗子的关注。” 于是,他决定设计一个史无前例的都市行为心理学试验来检验自己的想法,他给此次实验选定的主题是:在那些平白无奇之处、无暇他顾之时,美是否真的能像杨超越一样超越一切?:(In a banal setting at an inconvenient time,would beauty transcend?)。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部精心设计。 不过他请来的是39岁的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Joshua Bell),世界顶级小提琴家。 1967年出生的贝尔是现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神童出身的贝尔以技术精湛和琴声甜美享誉乐界,18岁即亮相卡内基音乐厅,1993年因录制题献给他本人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格莱美奖,1994年为电影《红色小提琴》演奏的音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红色小提琴》的作曲家John Corigliano评价贝尔时说,他的音乐plays like a god,彷若上帝显灵一般…… 贝尔手中小提琴是“Gibson ex Huberman”(翻译过来即“由胡伯尔曼演奏过的吉布森”),由小提琴史上最著名的斯特拉迪瓦里家族在1713年制造,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由于制造工艺失传,所以此琴是当世最昂贵的名琴之一,2007年的估值就超过350万美金…… 演出地点定在朗坊广场地铁站(L'ENFANT PLAZA),因为这个地铁站出入的几乎都是在美国政府单位工作的高级公务员和专业人士,如项目管理员、预算审查官员、顾问等等,可以说是美国综合文化素质最高的群体,也是最可能经常聆听古典音乐的受众…… 演出时间定在1月12日的早晨,这是上班高峰期,一天之中人流最密集的时候。 演出曲目包括巴赫的《恰空(Chaconne)》、舒伯特的《圣母颂(Ave Maria)》、庞塞的《我的小星星(Estrellita)》、马斯涅的《沉思》以及巴赫的《加沃特舞曲》。 因此,在演出之前,温加尔登跟《华盛顿邮报》的编辑们还为实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了预案和详细地应对准备,包括万一引发骚乱怎么办,提前跟警方做好沟通等等。他甚至还咨询了资深的音乐专家,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指挥莱昂纳德·史拉特金(Leonard Slatkin),让他预估一下实验的结果。史拉特金推测,在1000人里,至少有30—40人能够辨别音乐的好坏;75—100人将停下脚步,花点时间聆听;最后,约夏·贝尔应该至少有150美元的收入。“即便他没被人认出来,但是他的水平摆在那,我敢肯定会有很多人注意到这一切”。 结果却出人意料 2007年1月12日的早晨7点51分,在华盛顿市中心的朗坊广场地铁站L入口,出现了一个穿牛仔裤长袖T恤、戴棒球帽的年轻人——没错,就是贝尔。他站在一个垃圾桶旁边,打开了小提琴盒,拿出他那把“Gibson ex Huberman”小提琴,还依照街头卖艺界的惯例先往琴盒里扔了几枚硬币,然后开始演奏…… 在这个看起来没什么不一样的上班高峰期,贝尔共表演了45分钟。 只是实验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让包括温加尔登和贝尔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吃了一惊。 实践结果上文已经交代了,在经过的1097人里,只有一个人认出了这是贝尔,还有另一个人没认出来,但是听出了这是一位顶级的小提琴家…… 发起这个实验的主人公,基恩·温加尔登(Gene Weingarten)先生默默站在不远处,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记录下这些数据,并且追踪采访了视频中所有对演出产生反应的听众,撰写了一篇专题文章叫做《早餐前的珍珠(Pearls Before Breakfast: Can one of the nation’s great musicianscut through the fog of a D.C. rush hour? Let’s find out.)》,刊登在2007年4月8日的《华盛顿邮报》上。2008年,这篇文章获得了当年的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 为什么会这样? 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在地铁站拉琴没有人注意,有人说是懂得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太少,但上文也提到,实验的人群是世界上素质最高的群体。 这个实验所测试的不只关乎美,还关乎听众。我相信在那样一个通道里,除了那些戴着BEATS自我陶醉的人之外,没有人是真的没听到有人在拉琴,但是,一耳朵两耳朵就能听出这是世界顶级演奏家的,却真的几乎没有。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素质最高的群体都无法听出如此美妙的音乐的话,那普通人群体对于古典音乐的鉴赏几乎就没有了。 但如果说,世界上素质最高的群体都无法听出美的音乐,那前两天小提琴在音乐厅演出的门票全部售空又怎么解释? 记得读《肖邦传》的时候,肖邦不太喜欢开公众音乐会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都不知道那些叫好的人到底听懂了多少。”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古典音乐的鉴赏力需要相当的积累和学习,而我们这个快速而忙碌的时代显然大多数普通人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来提高鉴赏力。这一点其实不太需要证明,因为我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自己都清楚,对很多人来说,能跳跳广场舞或者听听相声就已经算是搞艺术了。 所以啊,我们真的不懂音乐没有关系,迫于生活的种种,我们很少亲手感受音乐,这本来就没什么,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音乐之外的道理值得深思。 不仅是音乐,一辈子经历多少事,沿途的风景如果不用心体会,人生会错过多少美好? 本文“”来源:http://www.wenzhou.co/wenhua/3461.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编辑:温网)